網球場的路上

2022/11/22

我到底有沒有本事和毅力活出我的人生?



體育變得越來越專門,從小小年紀就得激烈競爭。《華盛頓郵報》的報導指出,美國有七成的孩子在十三歲之前退出校隊。

「因為再也不好玩了。」他們有一套現成的說法。但又到底是為什麼呢?

《華盛頓郵報》提出了兩個原因:

體育變得越來越專門,從小小年紀就得激烈競爭。日益富裕的社會更加助長了這種趨勢。

雖然所有時代的孩子都像現在這樣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懷抱雄心往前衝,看看自己能否站上至高的賽場,日後也許可以成為職業選手,甚至出征奧運。但現在,選手八歲就有機會參加體育夏令營,十歲就買最好的訓練器材、獲得最好的教練指導,甚至也許十四歲就聘請個人訓練師。

簡單的說,如今當個頂尖的體育選手需要投入的時間和金錢,遠較過往更為可觀。

另一個原因比較微妙,卻也更腐蝕人心。《華盛頓郵報》指出:「我們的文化不再支持年紀稍長的孩子為了樂趣而投入練習。培養『成功』孩子的壓力,讓我們期望孩子成為人中龍鳳。倘若他們無法擠身頂尖之林,我們會想趕快停損,要他們專注在自己擅長的項目。」

純粹出於熱愛而練球?那是二十世紀的想法啦!孩子們花在專家口中的「自由玩樂」(有就是多數人所說的混日子)時間減少。對許多學生和家長來說,體育只是及早證明本事的手段。

我們也或多或少能感受得到當前的文化強烈期望孩子們成功得更多、更快、更早,像是在向孩子們傳遞出一個清楚的訊息:「你現在就得成功,否則一輩子都不會有出息。」

19 歲的阿卡瑞茲今年成為網球史上最年輕的年終球王(下圖)。喬科維奇第六度拿下 ATP 年終賽冠軍(上圖),追平網壇紀錄。

然而,無論這個崇尚年少得志的觀點怎麼執迷、追捧,對大多數的我們和對大多數孩子們來說,人生真實的樣貌是,成功沒有期限。

去年美國西北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那些一生都在漂泊毫無定性的人是不太可能成功的,那些一輩子專攻一個小領域的人也不太可能成功。

最成功的是那些經歷幾年探索期,再接幾年深耕期的人。而最有志向的創造者還不會止步於此,他們連續火(hot streaks)了幾年之後會感到枯竭,就再去經歷一段時間的探索期,嘗試一些全新的東西,然後再來個深耕期。

我們需要的是「探索」➡️「深耕」➡️「探索」➡️「深耕」️➡️「探索」➡️「深耕」…

正如美國作家蘇珊・坎恩在《安靜,就是力量》中寫道:「人生的祕訣在於到對的光下。對某些人而言,那是百老匯的鎂光燈;對某些人而言,那是亮著檯燈的書桌。你要運用毅力、專注、洞察力和感受力,去做你愛的工作,去做你認爲重要的工作。解決問題,發揮創意,深入思考。想出你這輩子要怎麼對世界做出貢獻,好好付諸實行。」

但除非我們無比幸運,否則找出「對的光」的唯一方法,就是耐心尋找。

我們不是突然發現自己是誰。我們需要的是耐心。我們得做過各種各樣的工作,經歷過很多很多事情,才能「成為」那個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