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球場的路上

2021/11/20

妳知道有一首調情撩撥的〈網球之歌〉(The Tennis Song)?




《天使之城》(City of Angels)是 1989 年在百老匯上映的音樂喜劇,得過美國劇場界最高榮譽東尼獎最佳音樂劇、最佳劇本,以及最佳配樂大獎;也贏得過英國勞倫斯.奧立佛獎最佳新音樂劇,以及 2015 年最佳復排音樂劇大獎。

劇中第一幕接近尾聲,主角私家偵探 Stone 來到美艷貴婦客戶 Alaura 的豪宅,妖媚壞人妻誘惑著私家偵探,以網球中曖昧的雙關語調情,起舞對唱這首〈網球之歌〉(The Tennis Song)。歌詞充滿挑逗,又有趣幽默:
(翻譯大概是這樣)

🎵
妳在場上看起來很熟練
這麼說吧,我一直有在玩
看不出來妳是這樣的
我不為人知的天賦,還有很多
而且,還找不到可以擊敗我的對手
我敢說妳人ㄧ定很好
是否我們該說,球在你的場上,現在,就看你表現囉

我敢說妳喜歡狂野地打
我喜歡流點汗
而且妳就是不滿足
我很樂意多打幾盤
我保證如果你打贏我,我也不會遺憾
我的背後拍(反拍)可是我的強項
是否我們該說,現在,就看你表現囉

都沒有人願意跟我打
我以為妳的近親會陪妳
我的老公從來不跟我打
他沒兩下就氣喘吁吁
妳也讓我喘不過氣
等到打了你才知道
我或許不夠健壯
不過,我一下子就可以熱身上場
如果對手不夠硬,還真提不起勁
我想我懂妳握著球拍的意思

我不隸屬在妳的聯賽
沒關係,你可以駭進來
這種比賽應該有愛開始
愛?無聊
讓我們加快節奏
玩點大的
我很確定,是某人該得分的時候了

告訴我妳喜歡怎麼打?
草地、紅土,還有每天
它們都OK
不過時間緊迫
親愛的,我們別再浪費分秒
準備來場令人興奮的拉球
是否我們該說,現在就看你表現囉
是否我們該說,現在就看你表現囉

- - - - - - - - - - - - - - -
〈The Tennis Song〉原文歌詞:

You seem at home on the court
Let's say that i've played around
Well you don't look like the sort
My hidden talents abound
A competitor hasn't been found to defeat me
I'll bet you're a real good sport
Shall we say the ball is in your court
I'll bet you like to play rough
I like to work up a sweat
And you just can't get enough
I'm good for more than one set
But i promise i'll show no regret
If you beat me
My backhand is clearly my forte
Shall we say the ball is in your court
No one ever plays with me
I thought your next of kin did
My husband never plays with me
He's too easily winded.
You leave me breathless too
Wait till our match is through
I may lack form and finesse
But i warm up in a jiff
It's not exciting unless
The competition is stiff
I think i understand your racket
I'm not in your league
But you can hack it
This game commences with love
Well i think love is a bore
Let's give the tempo a shove
And raise the stakes a bit more
One thing i'm positive of
It's time for someone to score
Tell me how you like to play
On grass or clay
And ev'ry day
They're both o.k.
But time is running short
Darling, let's don't dilly dally
Ready for a rousing rally
Shall we say the ball is in your court
Shall we say the ball is in your court

《天使之城》由 Larry Gelbart 編劇,Cy Coleman 作曲,David Zippel 作詞。


2021/11/16

回想第 1 次約會

費德勒的太太米爾卡(Mirka)說到對費德勒的第一印象。米爾卡說,有人跟我說有個男生還不錯,要我去球場看看。我到了球場,看到一個男生正在大發脾氣,把拍子摔在地上!我心想,這叫還不錯?!那個男生就是費德勒。


費德勒和米爾卡的第一次「約會」是在雪梨奧運的選手村。這個約會打了引號,是因為它是被其他選手硬湊合的。

2000 年雪梨奧運,費德勒(18歲)和米爾卡(22歲)都代表瑞士出賽網球項目。和費德勒同房的摔角選手和摔角教練發現害羞的費德勒對米爾卡很有意思,決定幫費德勒一把。

他們找機會把米爾卡和費德勒反鎖在選手村小屋的後院,然後說,你們聊一聊嘛。15 分鐘後打開門,費德勒和米爾卡一起進來,面帶微笑。

奧運結束米爾卡要前往日本比賽,費德勒則回瑞士。相逢畏相失,摔角選手們起哄,親她親她。他們初吻,米爾卡說:「你太嫩了(you are so young)。」費德勒抗議:「我已經 18 歲半了!」

當再次相見,他們決定在一起,一直到現在。

............

2005 年,18 歲的喬科維奇第一次遇見耶萊娜(Jelena)。他們是高中同學,在學校裡的網球課第一次認識。耶萊娜熱愛運動。喬科維奇對耶萊娜一見鐘情,說她全城裡最漂亮的女生。

他們的第一次約會喬科維奇精心挑選了餐廳,覺得耶萊娜一定會喜歡。他帶耶萊娜到餐廳,耶萊娜傻眼:「什麼!?運動酒吧!」

喬科維奇為耶萊娜點餐,知道她喜歡牛排。耶萊娜回憶,他點的跟我期待的完全不一樣。喬科維奇請服務生來,問:「這個牛排沒有煮!」服務生回答:「先生,因為你點的是韃靼牛肉(steak tartare,生牛肉塔),本來就是冷的。」

直到 10 多年後,喬科維奇和耶萊娜每當在菜單上看到韃靼牛肉,都會想起第一次的約會。

............

馬克.吐溫曾說:「喜劇,就是悲劇加上時間(Humor is tragedy plus time)。」

共同經歷的糗事,往往也是緊繫彼此的美好回憶啊。

- - - - - - - - - - - - - -
圖片來源:https://www.instagram.com/p/CHKwZWlj1NU/
https://i.pinimg.com/originals/d6/49/7a/d6497a9618079b1e5cb4124b5fbb0f57.jpg

2021/11/12

Dream small,準備本身就是幸福


熟悉職業網壇尤其是雙打的朋友知道美國好手艾瑞克.布托拉克(Eric Butorac)。他是 2014 年澳網雙打亞軍,拿下過 18 座 ATP 雙打冠軍,從費德勒手中接任 ATP 球員理事會主席,之後交棒給喬科維奇。布托拉克是第一個從 Division 3(美國大學體育排名最低等級)校隊轉戰職業的選手。

布托拉克的網球故事與他的信念,值得分享,相信對你我也會有啟發。
大學畢業後的布托拉克相信自己還可以打得更好,在好友的勸說下一起搬到法國,他們在法國的俱樂部打一些小比賽,希望賺一點比賽獎金。有時早上在法國北部輸了比賽,然後開車 10 小時到南法西班牙邊界在另一間俱樂部,又在第一輪就輸了。
有一次布托拉克好不容易打贏了一位業餘選手。比賽後這位選手對布托拉克說,你能贏是運氣好,因為昨天半夜我飯店的警報器誤響,害我沒睡好。布托拉克回說:「我昨天是睡公園板凳。」
這就是布托拉克在法國的日子,他睡在公園,睡在網球俱樂部更衣間裡的木頭椅子,或大廳沙發,有時就睡在車上。最常吃的是白煮義大利麵加番茄醬。不過他不在意,因為他有一個夢想,小小的而且每天都能達成一點的夢想。
布托拉克總結自己實踐夢想的基礎來自他大學教練威爾金森(Steve Wilkinson)給過他的一段簡單卻深刻的信念 - 「專注在你可以控制的事情上」,像是盡全力去練習,或是堅持運動家精神。
布托拉克回憶,剛開始進校隊時,他理所當然地將自己的目標定在成為校隊第一,有一次在練習完後,威爾金森教練把他叫到場邊對他說,這一切並不是為了你的排名是多少,我不管你是第一、第二或第六,這一切為的是讓你成為你能成為的最好的選手。
大學期間最讓布托拉克懊悔的,是在大三那年他們學校打進全美大學決賽,擔任決勝第 5 點的他在第三盤搶七中輸掉了比賽。
布托拉克覺得自己對不起幾位學長隊友。他們都那麼努力,卻因為布托拉克自己沒有付出全心全力在訓練上(他交了女友,加入兄弟會,玩調酒泡夜店),而沒能贏得冠軍。
「那種懊悔的感覺糟透了!」布托拉克說。
在那之後,布托拉克和教練設定了每日的目標。除了例行的網球與體能訓練,在每次練習後紀錄身體各部分的表現(比如心肺功能)之外,他們也做了一些特別的安排。比如和教練約在一大清早做體能訓練,為的是不讓自己晚上去玩耍;又比如增加額外的體能訓練,為了在膠著的比賽中能有足夠的體力。
經過一整年的努力不懈,在隔年全美大學比賽即將到來時布托拉克已經做了他能做到的最好準備,他告訴自己,如果輸了我也可以接受。那年他贏得了全美大學單打和雙打冠軍。
畢業後在法國,布托拉克同樣只為自己設定「簡單」的目標。比如學會如何在紅土球場上滑步,每天學 10 個法文。他和朋友當彼此的教練,努力訓練並記錄自己的表現,儘管掙扎,但他知道自己每一天都有一點點的進步。布托拉克對自己的要求是,每一次離開球場都比來的時候進步百分之一。
在把更衣室當臥室的 18 個月之後,布托拉克終於第一次贏得了 ATP 積分和 230 英鎊的比賽獎金。他收到了來自親友大量的祝賀,他的世界排名是 1461 名。
相較自己的「成功」,布托拉克發現,當時他遇到的許多選手們普遍覺得自己是失敗者。這些選手曾經有著很大的夢想,在自己和親友眼中他們曾是頂尖的球員,以世界第一、贏得大滿貫為目標,現在卻不盡如人意、己意,覺得挫敗不已。而布托拉克,一個來自三流校隊的選手,卻在每一次比賽和每一點進步中都為自己帶來興喜。
布托拉克成為第一個從 Division 3 轉職業的選手,成為大滿貫亞軍,職業生涯 18 座 ATP 冠軍。不過對他來說,那些成就更像是在追求進步的過程中的副產品。
不和別人比較,做自己能控制的事,並且努力做到最好,在競爭激烈的職業網壇,布托拉克的小目標有一種置身事外愉悅,似乎過得格外自在。努力做到最好的自己,其實也是許多頂尖選手們共同的態度。
幸福是上百件小事疊加的總和。布托拉克在分享時說,小目標以及可以達成的小夢想,能給我們擁有快樂與成就感的每一天。而這些的每一天加總起來就是美好的生活。布托拉克相信,或許小夢想才是大贏家(dream small might win big)。
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褚威格(Stefan Zweig)在著作《人類群星閃耀時》中寫道:「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於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使命。」
一直在為某件事做準備的人,活得就有幸福感。準備這件事,不是為了結果,準備本身就是幸福的來源。


2021/11/11

網球拍上有臉 - Contrived Object by Leonardo Ulian





倫敦的藝術家李奧納多.烏利恩(Leonardo Ulian)的系列作品 < Contrived Object > (人為的物件),復古網球木拍焊上電子產品中小零件,成為一張張錯綜複雜,卻又彷彿人臉的圖樣。

順道一提小知識:我們之所以很容易會在東西上或在隨機畫面中覺得看到「臉」,比如在月亮上或在汽車的車頭,這種現象有一個心理學上的專有名詞,叫「空想性錯覺」(Pareidolia)。

專家們認為這種強大且微妙的能力是為了有利於我們迅速辨認他人(或其他動物)情緒。早在原始叢林裡,那些在潛意識中就已經處理好面部信息的人,能夠更好地應對突如其來的危機。比如在遇到具有威脅性的動物時,能迅速解讀它的表情,提前做好決定是要打還是要逃。

圖片來源:https://www.thisiscolossal.com/2020/06/electronic-rackets/

網球鞋、網球帽 by Nicole McLaughlin



美國設計師 Nicole McLaughlin 的網球作品。McLaughlin 是 Reebok 的平面設計師,利用工作之餘創作一系列以趣味的手法將日常生活中的用品重新剪裁,然後穿在身上的作品。

比如,除了羽球鞋、足球鞋、排球鞋、高爾夫球桿鞋等,還有多芬面紙盒胸罩、樂高短褲、純品康納比基尼、柯達相機拖鞋、梳子高跟鞋、乾洗手眼鏡、Jansport丁字褲等等。

McLaughlin 想藉此這些作品和舉辦創作工作坊,提醒大眾對永續議題與資源再利用的關注。

麵包系列也超有趣,有興趣可以看看Nicole McLaughlin 的 IG:https://www.instagram.com/nicolemclaughlin/

紐約豪宅公設網球場 - Olympia Dumbo





位於紐約布魯克林區名為 Olympia Dumbo 的高級住宅正在興建中。Olympia Dumbo 未來將有一面室外網球場(如圖示意),一邊打網球一邊看著布魯克林大橋,與紐約東河和曼哈頓的美景。

好奇看了一下網站,僅剩 11 戶,其中最高層的是位於 29 樓 5 房 150 坪,每坪約 240 萬左右。話說這棟豪宅的宣傳影片拍得真好(見留言區)。

圖片來源:https://olympiadumbo.com/gallery

百貨公司裡的室內網球場 - 東京阪急大井町花園百貨




在東京品川區,阪急大井町花園百貨商場的 6 樓,有間名為阪急大井網球與高爾夫學校,由ショコー産業株式会社經營,6樓是2.5面網球場,4樓則是高爾夫練習場。透視圖很可愛!

ショコー産業株式会社的旗下共有 8 間俱樂部/學校,包括網球、游泳、健身、足球和高爾夫。其中位於神奈川縣的湘南室內網球俱樂部是獨棟雙層的建築,有 6 面室內球場,它的透視圖也很可愛。





圖片來源:https://www.hankyu-oi-tennis-golf.com/access/
https://www.shonan-indoor.com/guide/

2021/11/05

斜槓球后的工作態度


大威廉絲(Venus Williams)在 2002 年,正當世界排名第一的時候,在美國佛羅里達成立了 V Starr Interiors 室內設計公司,從那時開始她就身兼多職 - 職業網球選手、室內設計師,推出服裝品牌。

這個舊聞或許你早就知道了,不過我是到了最近才看到,當下感覺被震撼教育了。因為在學生時期我曾經想過,自己會不會是設計領域最強的網球人啊!井底之我。大威廉絲早就一邊拿大滿貫,一邊開設計公司了。

其實在這次的東京奧運,我們也看到有些頂尖的運動員平時有著正職的工作,比如警察、數學家、牙醫、音樂家、護理師、銀行分析師。不過這些令人稱奇的斜槓運動員大多是先有了工作,然後因為對運動的熱愛而開始運動員的訓練,再成為奧運選手。

像大威廉絲這樣在職業運動員的同時,開設計公司擔任當設計師的例子又更少見了。

大威廉絲曾在訪談中提到,我的父母總是鼓勵我除了網球之外,還要鑽研其他有興趣的事。大威廉絲從 10 幾歲開始對設計就很有興趣,她一邊打職業比賽也一邊在設計學院念設計,她唸了服裝設計系、企管系,和室內設計。

在爸媽的鼓勵下大威廉絲開始創業,在身為球后的同時,先後成立了時裝品牌 EleVen,以及室內設計公司 V Starr Interiors。

大威廉絲說:「我從球場上學到的一些事,其實在商場上也是適用的。比如,自信、積極求勝的態度、情緒控制。這些不論是在面對對手、客戶、員工,或是自己的成敗時,都是共通的課題。」

許多職業網球選手都會把網球場叫做 office(辦公室)- 原因很好理解,因為那就是他們工作的場地。對大威廉絲來說,她的辦公室不僅指球場也是她的設計公司。大威廉絲說她喜歡網球也喜歡設計,她喜歡兩種角色的切換,也享受兩種不同的繁忙工作。

「我每天都在努力工作(網球和設計),我就是坐不住、停不下來。」大威廉絲說。

說到工作(或者工作狂),英國作家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曾在書中寫過一段精彩的洞察:

「工作至少能轉移我們的注意力,能提供一個虛幻的泡泡,讓我們寄託追求完美的理想,能讓我們把心中無邊無際的焦慮,集中在少數幾項規模有限而且不難達成的目標上。

工作可以讓我們精通並且掌控某個領域的事物,可以讓我們以身心的疲勞換得他人的尊重,可以填飽我們的肚子。因為工作,我們才不至於陷入更糟的困境裡。」

工作給我們創造的,除了收入之外,是對世界的控制感,和生命的意義感。如果你不缺錢,我想大威廉絲應該就不太缺,那麼,只要能讓你獲得控制感和意義感的事,有樂趣,再有點錢,事情不需要堅持自然也能做得下去,做得好。比如,研究一個問題,或者想辦法幫助一群人,其實你都是在工作。

在被問到為什麼會想到在職業選手期間再做另一份職業時,大威廉絲回答:「有什麼不可以?!挑戰自己就是我做事的方式。」

那些熱愛自己工作的人,絕對不是知識偏狹的專家,也不是什麼都會的萬事通,而是做那些自己喜歡的事的人。

圖片來源:https://www.vstarr.com/who-we-are/
https://elevenbyvenuswilliams.com/pages/story

2021/11/01

走在夢想的路上,也要有的最低要求

夏爾伯尼耶(Caecilia Charbonnier)曾經是和費德勒的太太米爾卡共同訓練的瑞士網球選手。17 歲時她的世界單、雙打排名曾到過 400,代表瑞士打比莉珍金盃(當年的聯邦盃),在美網青少年組打進過四強。現在,她是瑞士 Artanim 動作捕捉科技(motion capture technologies)的創辦人,也是美國虛擬實境娛樂公司 Dreamscape Immersive 的共同創辦人兼資訊總監。


18 歲時的夏爾伯尼耶因肩傷不得不退下了選手身份,離開網壇。她選擇回學校繼續唸書,進了感興趣的電腦圖學科系,並在 29 歲時拿到了日內瓦大學電腦科學博士學位。她共同創辦的Dreamscape Immersive 近期也獲得了來自 Google、華納、IMAX、AMC 等公司約 10 億元的投資。

夏爾伯尼耶是運動員轉換跑道的成功案例,但或許只是其中的少數。美國曾有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運動員的轉職率只有 2%,有 98% 的運動員從事原本專項相關的工作。

我回想身邊的朋友發現,如果在大學時期(這個年齡)仍是當選手的人後來確實都是從事專項相關的工作。當然他們應該都是真的喜歡,不過,有沒有那麼一點可能是在努力精進體育技術的同時,也狹隘了自身的視野和跨界能力。他們其實是沒有其他選擇?

在台灣也有許多關於運動員轉職輔導和職涯規劃的討論,不過似乎都仍處在尷尬的困境中。其實沒有人天生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大部分人對於一件事的激情來自於他對這件事的擅長程度。我們是否喜歡一件事,很大程度取決於我們能把這件事做得多好。

如果一個孩子網球打得比同齡人好,他也會慢慢覺得打網球是他的夢想,對於其他不擅長的事情或許也就沒那麼有興趣。但其實如果有朝一日,有辦法讓他設計也做得很好,甚至相對成績比網球還要好,他可能就會覺得原來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是設計。不知道有多少運動員其實早在自己心裡已經「堅信」自己只能做和體育相關的工作。

如果夏爾伯尼晚個幾年受傷,錯過了 20 歲到 25 歲求學受教育的黃金學習期,還有可能跨界轉行嗎?

英國有部紀錄片《7 Up》,從 1964 年開始跟拍 14 位 7 歲的孩子,每隔 7 年再次訪談他們,記錄他們的成長歷程。2019 年時是《63 Up》,他們都已經 63 歲了(當中有的不願再被採訪,也有的過世了)。在這部紀錄片系列裡有一個驚人的發現,就是社會的階層固化。中低階層的孩子長大還是在中低階層,而上層社會的孩子長大也依舊在上層社會。

在英國,他們發現許多社會底層的人在心中默認了自己的出身,他們甚至主動放棄改變命運。他們無怨無悔,堅信自己只能和上一輩做同樣的事,他們連逆襲都放棄了。這個紀錄片似乎間接驗證了現實社會中的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 富者越富,貧者越貧。

在《7 Up》紀錄片中有兩位跨越階層的例外,而其中最關鍵的原因是「教育」。這兩位打破階層的受訪者,一位從貧窮家庭出身,經由不斷努力求學成為了大學教授;另一位則是反例,原本是中產階層的孩子選擇早早輟學,喪失了原有的優勢,後來靠著領救濟金過生活。

引用紀錄片中一位成為著名律師的受訪者的話:「你沒法給孩子任何實質的東西,但良好的教育會讓他們終身受用。」

教育是突破階層與內心固化的關鍵,專家們補充,這裡的教育可不僅僅是學校裡教授的知識,還有父母家人的言傳身教,更包括和一群優秀的同齡人待在一起的關係。

體育也是教育,但在這個專業領域裡,似乎又有點不一樣。運動員退役轉職的出路之所以侷限,除了可能錯過了拓展認知邊界,接受多元教育的黃金時期之外,或許還有另一個更根本的原因,來自體育競賽的本質 - 贏家通吃。

體育是贏家通吃,一將功成萬骨枯的競爭。在這個領域只能爭第一。要玩這些,夠好是不行的,差一絲都不行,差一絲現在就失敗了,沒有機會考慮將來怎麼避免失敗。競技體育必須全力以赴,不留餘地,力爭最優,因為次優就是失敗。但帶來的問題是,當環境越是贏家通吃,我們越沒有條件為應對環境變化留下餘地。環境隨時翻臉將我們打倒,明知這些,但身在局中,還是只能繼續跟莊。

如果你是認為「夠好就行」,那麼早早識別那些贏家通吃的遊戲,躲開他們。

面對人生賽局,在大多數的領域中,智者們的建議是,極度追求不如適可而止。伏爾泰說:「最好是好的敵人(The best is the enemy of the good)。」設定夠好就行的目標,達到就停下來,其餘精力拿來做點無用的事,擁抱自己,小則保有元氣,大則為未來播種。做一些看起來對當下無用但又有價值的事,會增加我們應對未來變化的能力。

(想起好幾年前的倫敦之旅,印象最深刻的畫面是:修路的工人們在休息的時候,會坐在路邊看書。看書的工人隨處可見。)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理查.費曼曾在寫給一位粉絲的回信中建議:「拼命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但對某些其他的事情,要有個最低要求,別讓社會出面來阻止你,讓你一事無成。」

接受教育,做點無用的事,哪怕就是空閒時看看閒書,儘可能的為自己留有餘地。有餘地是已經成功的標誌,也是下一個成功的憑藉。

- - - - - - - - - - - -

圖片來源:https://www.blick.ch/wirtschaft/caecilia-charbonnier-37-leitet-zwei-digitalfirmen-und-zaehlt-steven-spielberg-zu-ihren-investoren-von-der-tennishoffnung-zum-digital-crack-id15527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