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球場的路上

2021/11/01

走在夢想的路上,也要有的最低要求

夏爾伯尼耶(Caecilia Charbonnier)曾經是和費德勒的太太米爾卡共同訓練的瑞士網球選手。17 歲時她的世界單、雙打排名曾到過 400,代表瑞士打比莉珍金盃(當年的聯邦盃),在美網青少年組打進過四強。現在,她是瑞士 Artanim 動作捕捉科技(motion capture technologies)的創辦人,也是美國虛擬實境娛樂公司 Dreamscape Immersive 的共同創辦人兼資訊總監。


18 歲時的夏爾伯尼耶因肩傷不得不退下了選手身份,離開網壇。她選擇回學校繼續唸書,進了感興趣的電腦圖學科系,並在 29 歲時拿到了日內瓦大學電腦科學博士學位。她共同創辦的Dreamscape Immersive 近期也獲得了來自 Google、華納、IMAX、AMC 等公司約 10 億元的投資。

夏爾伯尼耶是運動員轉換跑道的成功案例,但或許只是其中的少數。美國曾有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運動員的轉職率只有 2%,有 98% 的運動員從事原本專項相關的工作。

我回想身邊的朋友發現,如果在大學時期(這個年齡)仍是當選手的人後來確實都是從事專項相關的工作。當然他們應該都是真的喜歡,不過,有沒有那麼一點可能是在努力精進體育技術的同時,也狹隘了自身的視野和跨界能力。他們其實是沒有其他選擇?

在台灣也有許多關於運動員轉職輔導和職涯規劃的討論,不過似乎都仍處在尷尬的困境中。其實沒有人天生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大部分人對於一件事的激情來自於他對這件事的擅長程度。我們是否喜歡一件事,很大程度取決於我們能把這件事做得多好。

如果一個孩子網球打得比同齡人好,他也會慢慢覺得打網球是他的夢想,對於其他不擅長的事情或許也就沒那麼有興趣。但其實如果有朝一日,有辦法讓他設計也做得很好,甚至相對成績比網球還要好,他可能就會覺得原來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是設計。不知道有多少運動員其實早在自己心裡已經「堅信」自己只能做和體育相關的工作。

如果夏爾伯尼晚個幾年受傷,錯過了 20 歲到 25 歲求學受教育的黃金學習期,還有可能跨界轉行嗎?

英國有部紀錄片《7 Up》,從 1964 年開始跟拍 14 位 7 歲的孩子,每隔 7 年再次訪談他們,記錄他們的成長歷程。2019 年時是《63 Up》,他們都已經 63 歲了(當中有的不願再被採訪,也有的過世了)。在這部紀錄片系列裡有一個驚人的發現,就是社會的階層固化。中低階層的孩子長大還是在中低階層,而上層社會的孩子長大也依舊在上層社會。

在英國,他們發現許多社會底層的人在心中默認了自己的出身,他們甚至主動放棄改變命運。他們無怨無悔,堅信自己只能和上一輩做同樣的事,他們連逆襲都放棄了。這個紀錄片似乎間接驗證了現實社會中的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 富者越富,貧者越貧。

在《7 Up》紀錄片中有兩位跨越階層的例外,而其中最關鍵的原因是「教育」。這兩位打破階層的受訪者,一位從貧窮家庭出身,經由不斷努力求學成為了大學教授;另一位則是反例,原本是中產階層的孩子選擇早早輟學,喪失了原有的優勢,後來靠著領救濟金過生活。

引用紀錄片中一位成為著名律師的受訪者的話:「你沒法給孩子任何實質的東西,但良好的教育會讓他們終身受用。」

教育是突破階層與內心固化的關鍵,專家們補充,這裡的教育可不僅僅是學校裡教授的知識,還有父母家人的言傳身教,更包括和一群優秀的同齡人待在一起的關係。

體育也是教育,但在這個專業領域裡,似乎又有點不一樣。運動員退役轉職的出路之所以侷限,除了可能錯過了拓展認知邊界,接受多元教育的黃金時期之外,或許還有另一個更根本的原因,來自體育競賽的本質 - 贏家通吃。

體育是贏家通吃,一將功成萬骨枯的競爭。在這個領域只能爭第一。要玩這些,夠好是不行的,差一絲都不行,差一絲現在就失敗了,沒有機會考慮將來怎麼避免失敗。競技體育必須全力以赴,不留餘地,力爭最優,因為次優就是失敗。但帶來的問題是,當環境越是贏家通吃,我們越沒有條件為應對環境變化留下餘地。環境隨時翻臉將我們打倒,明知這些,但身在局中,還是只能繼續跟莊。

如果你是認為「夠好就行」,那麼早早識別那些贏家通吃的遊戲,躲開他們。

面對人生賽局,在大多數的領域中,智者們的建議是,極度追求不如適可而止。伏爾泰說:「最好是好的敵人(The best is the enemy of the good)。」設定夠好就行的目標,達到就停下來,其餘精力拿來做點無用的事,擁抱自己,小則保有元氣,大則為未來播種。做一些看起來對當下無用但又有價值的事,會增加我們應對未來變化的能力。

(想起好幾年前的倫敦之旅,印象最深刻的畫面是:修路的工人們在休息的時候,會坐在路邊看書。看書的工人隨處可見。)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理查.費曼曾在寫給一位粉絲的回信中建議:「拼命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但對某些其他的事情,要有個最低要求,別讓社會出面來阻止你,讓你一事無成。」

接受教育,做點無用的事,哪怕就是空閒時看看閒書,儘可能的為自己留有餘地。有餘地是已經成功的標誌,也是下一個成功的憑藉。

- - - - - - - - - - - -

圖片來源:https://www.blick.ch/wirtschaft/caecilia-charbonnier-37-leitet-zwei-digitalfirmen-und-zaehlt-steven-spielberg-zu-ihren-investoren-von-der-tennishoffnung-zum-digital-crack-id15527828.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