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球場的路上

2022/03/31

這篇想聊聊「多看」


在運動心理經典書《比賽,從心開始》裡,有一段讓我印象最為深刻:

“我告訴保羅我想試試新的教學法。我略過平常會做的完整說明,不再向初學者教授正確的握拍法,以及基礎正拍的擊球和站姿。我就自己打了十次正拍,然後要他仔細看。我希望他不要多想我正在做什麼,而是簡單地留下一個正拍的視覺印象。他在腦子裏反覆建立影像,讓身體去模仿。我打了十次正拍後,保羅想像著學我的方式打球。 接著我把球拍放到他手中,調整到正確的握拍方式,他對我說:「我注意到你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移動你的腳。」我沉吟了一下,請他盡量讓身體模仿我的方法打正拍。他丟下網球、完美的拉拍、向前揮拍、球拍置於水平位置,以自然的流暢律動,在及肩的高度結束揮拍,第一次打球,太完美了!但等等,他的雙腿沒有從假設要收拍的完美準備位置移動過一絲一毫。雙腿釘死在那裏。我指著他的雙腿,保羅說:「噢,我忘記腿了!」保羅努力想記得的其中一個擊球要素,他居然忘了做!但是其他的所有事情,我沒說一個字,也沒教他,他就吸收了,而且完美地再現出來!” 作者摩西.高威在書中提到,好的網球教練和學生必須學習的是,影像比言語好、示範比指導好、說太多往往比不說更糟糕,以及嘗試去做些什麼常常帶來負面結果。 我自己喜歡看一些討論寫作的書,在提到如何提升寫作能力時,這些書中大多都會強調兩點,就是多寫和多讀。好文筆是讀出來的,這甚至是一本書的書名。 初學網球要懂,要熟,這時多練是重要的。以走路為喻,先求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但走路還有另一個重要要求,早達到目的地,所以總是慢慢踏也不行,同時要快,也就是多讀,或說博覽。學打球,主要靠熟,而博覽也是熟的必要條件。 這樣的概念在藝術和設計領域也是基本的。最近也在一本談教養的書中,看到相似的觀點: “我(作者梁旅珠)大四的時候,曾經短暫的跟著畫家王美幸老師畫過一段時間水彩和粉彩畫,當 時我覺得她很奇怪,只讓我看她畫,卻從來不肯教我技巧,也不大願意幫我改畫,而且每次都叫我畫玫瑰花,畫到後來我都有點煩了。 她說:「看我怎麼畫,然後你自己去想要如何表現,因為我不希望你學了半天,結果畫得跟我一模一樣。你已經具備了畫畫的基本功力,只要你有辦法自己摸索出來,就會是你自己的能力與風格。」 一週一次總共畫了十幾張後,有天,她幫我在地上把畫依序一字排開,我很訝異的看到了自己在短短三個月內不知不覺中的進步。 教得太多、方法準備得太方便周全,就像動不動就送補習班或找老師加強,被動的填鴨和制式化的方法,無法培養出孩子愛學習、勤動腦的習慣。” 學網球,想快,我們也必須培養自己的眼光。不能總靠教練,因為教練的時間短,也不會總在身邊。我們還需要工具書。高手就是我們的工具書。 找到比自己厲害的高手 - 不同的高手,像《比賽,從心開始》裡提到的那樣,現場看著他們示範、臨摹他們,和他們對打,然後經常參考。初學多看校隊,乙組多看甲組,甲組再多看職業。利用高手作為工具書,學習他們的風格以形成自己的風格。 學網球,由「不會」起,開頭是界線鮮明。「會」則沒有止境。魯迅曾說:「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採百種花,釀一種蜜。讀書如此,網球或許也是。 圖片來源:shorturl.at/czFS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