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球場的路上

2021/03/02

怕輸,怎麼辦?這個從小困擾我的問題,最近有了突破。


「怕輸,怎麼辦?」我問。刀神網球(Dawson Tennis) 回答:「怕輸啊?怕輸給誰?輸了會怎樣?」 

刀神教練接著說,基本上,如果仔細思考上述幾個問題,很多人會發現,輸了其實也不會怎樣。不想輸的人,其實也沒有那麼大的理由真的不能輸。也就是很多都是自己過度的放大。 

如果這樣無法釋懷,那就問下一個問題:那麼你可以控制最後輸贏的結果嗎?這個問題跟你可以控制明天的天氣嗎? 有類似的答案。這樣再想下去,下一個問題就是,那麼你是要一直煩惱你控制不了的事情,還是把精力用在你可以控制的事情上?這樣的答案應該就很明顯。那麼,甚麼是你可以控制的事情?這個問題納達爾很多記者會都說得很清楚,答案很明顯。 

知道這個很容易,去做到卻不容易,這個跟打正拍或反拍一樣,需要練習,也就是說,之後每次比賽或是有類似狀況,就做這樣的練習,練多了,就會慢慢達到納達爾的境界。 

「這種心理的練習也可以像學正拍一樣有分解動作嗎?」我問。「也是可以。」刀神教練說。 

第一步就是搞清楚自己的念頭是哪一種。只要有一個念頭升起來,就先判斷這是我可以控制還是不能控制的。 

可以很快判斷之後,第二步就是練習放下念頭,發現是自己無法控制的東西,就練習放下。 

第三步是去把念頭集中在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上面,以比賽中來說,這就是付出努力,或是執行某個策略這類的東西。很多這些心理的訓練,當然平時就可以做,而且本來就是要做。 

「那在球場下,在比賽前後,或者對一些不喜歡比賽、不喜歡面對輸贏的小朋友,刀神教練有什麼建議嗎?」 

刀神教練說,這些心理的訓練,平時就可以做,而且本來就是要做。假如小朋友的話,也有很多方法可以從平時的練球中慢慢培養他們的競爭性。所謂競爭性,其實這就是競技運動對於一般兒童最大的幫助。對於競爭性,我覺得最好的定義是喜歡挑戰的過程,而不是喜歡贏。我們可以在訓練過程中透過很多的方式來加強小朋友的這個方面。例如減少物質化的外在嘉獎,鼓勵他們付出的努力而不是鼓勵成果,讓競爭過程有趣化等等,這個要說起來也是一個學問。 

當刀神教練提到「喜歡挑戰的過程」的時候,有了新的領悟。 

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布雷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與心理學家艾波(Elissa Epel)的著作《端粒效應》(*如果你只想看一本關於健康養身的書,非常推薦這本)提到,當我們把壓力視為「挑戰」(chanllenge),而非「威脅」時,「挑戰反應」能使我們振奮,有助於身體的良性反應:血管擴張,使更多的血液流到腦部,讓人充滿活力。 

運動員就必須把壓力想成助力,讓壓力幫助自己,準備做出最好的表現。他們必須對自己說:「是的,我需要壓力!」一項針對奧運選手的研究,這些運動菁英常會把人生碰到的問題,看成是必須超越的挑戰。 

壓力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對於所有人,練習「喜歡挑戰的過程」,在面對壓力與困境時將心態轉換為正向的「挑戰反應」,你可以對自己說:「我很興奮!」或是「我的心狂跳,我的胃糾結。太棒了,我現在正需要這種好的強烈壓力反應!」即使碰到困難,你還是能依據的自己的需要去形塑壓力。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適合的挑戰,只是領域不同。 

總有那麼一些事,我們並不需要太勉強自己,也不在意最終的輸贏結果,我們就是享受其中(挑戰)的過程。不見得是在網球場,可能是在考場、情場、修車廠,當我們在面對壓力的時候,或許可以想想撰寫一份報告時的投入,或者經營一段感情時的努力,想想那個享受過程時的自己,將那裡的「挑戰反應」帶進來,作為面對壓力或比賽時的自信。 

怕輸?那就多給自己幾把不同的尺,來衡量自己。讓自信跨界,讓成功成為成功之母。對小朋友也是如此吧。


沒有留言: